Liquid Glass Design 绝不仅仅是一个华丽的界面。它预示着一个全新的设计时代:在这个时代,硬件、软件和内容不再是独立的,而是无缝融合的;界面不再是静态的画布,而是能够与物理世界的光影、用户的行为动态共舞的“流体”。
导言:美学之潮的回归与新时代的序曲
在过去十年间,数字界面的美学经历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美学轮回”。我们见证了从繁复写实的拟物化设计向极简、高效的扁平化设计的巨大转变 。拟物化旨在通过模仿物理世界的质感(如皮革纹理、木制书架等)来帮助用户理解数字功能,但其复杂性最终被追求效率和纯粹的扁平化所取代 。扁平化设计以其干净、无干扰的布局和清晰的排版,极大地提升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迅速成为主流。然而,当这种极简风格达到极致,其长期的视觉同质化也引发了用户对更具深度、质感与个性化的数字体验的渴望,一种普遍的“审美疲劳”情绪开始显现 。这种渴求,为新一轮的设计变革埋下了伏笔,也为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液态玻璃”设计美学铺平了道路。
本报告旨在全面解析 Liquid Glass Design 的核心理念、技术基础及其对未来数字界面的深远影响。它并非对拟物化的简单回归,而是在当代强大的硬件技术背景下,对“质感”与“深度”进行的一次全新探索。Liquid Glass,直译为“液态玻璃”,是苹果公司为旗下各操作系统精心打造的一种全新“数字材质”和“设计语言” 。根据苹果官方的定义,这种新材质将“玻璃的光学质感”与“一种唯有Apple才能实现的流动感”相结合,能够根据用户内容或周围环境产生动态变化 。它的最终目标是让哪怕最简单的交互也变得“更有趣、更奇妙” 。
Liquid Glass 的出现绝非偶然,它背后蕴含着苹果对构建统一跨平台生态体验的宏大战略。作为其旗下各操作系统(包括iOS、iPadOS、macOS、watchOS,甚至CarPlay)的“统一视觉风格” ,Liquid Glass 确保了用户在不同设备上都能获得和谐一致的视觉语言。无论是iPhone、iPad、Mac,还是Apple Watch,用户所看到的界面元素和交互逻辑都将高度统一,这不仅增强了品牌的辨识度,也极大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
更进一步,这种统一视觉风格的根源在于其对 Vision Pro/visionOS 的深度与维度感的借鉴 。Liquid Glass 将 Vision Pro 的“空间计算”交互理念,巧妙地反向迁移到传统的2D设备屏幕上。它试图在二维平面上重现三维空间的深度、光影与层次感,将界面元素从僵硬的像素变为具有物理质感的“材质”。这不仅仅是风格上的创新,更是苹果为未来软硬件更深层次融合所迈出的关键一步。它预示着未来的UI将越来越趋向于物理世界的质感与交互,而不再局限于平面上的简单点击和滑动。
核心美学:流动的质感与动态的层级
Liquid Glass 设计的核心魅力,在于其通过精妙的视觉表现与动态交互,重新定义了数字界面的物理感与生命力。
悬浮的“玻璃气泡”与物理拟真
Liquid Glass 最具辨识度的视觉特征,是一种半透明、圆润柔和的形态,它如同“漂浮在平坦背景上的磨砂玻璃气泡” 。这种设计通过利用强大的实时渲染技术,对光线、动作和环境产生动态响应,呈现出炫目的高光效果,从而营造出一种高度逼真的“物理拟真”视觉质感 。用户可以透过这些半透明的界面元素,隐约看到下方的壁纸、内容或应用背景 。这使得界面元素不再是死板的矩形,而是与背景内容融为一体的“活”的材质。
这种新材质的应用遍布苹果的系统界面。例如,锁定屏幕上的时间数字被重新打造,可以流畅地“居于照片主体后方”,以优雅的方式凸显墙纸照片的主体 。此外,应用图标也经过了重新设计,开发者现在可以提供无色、半透明或着色的版本,并为它们赋予对设备运动产生响应的玻璃光泽效果 。
让位与变形:流动的交互体验
Liquid Glass 的精髓在于其“流动性”与“动态变形”的交互原则。界面元素不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够根据用户行为和内容变化而动态调整。例如,在iOS 26中,Safari的导航栏和Apple Music的标签页栏,当用户向下滚动屏幕时,会自动缩小以凸显内容,为浏览腾出更多空间;当用户向上滚动时,它们则会流畅地展开 。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Liquid Glass 将动态变形扩展到了控件和菜单。按钮、开关、滑块等日常交互元素不再是僵硬的方块,而是能够根据用户触摸而动态变形。新的设计使得菜单、警报和弹出窗口等展示元素可以从触发它们的按钮中平滑地“变形呈现” 。这种流畅、有机的视觉感受,让一些用户将其描述为“果冻”、“黏液”或“有光泽的软糖” ,这些形象化的比喻恰恰说明了这种设计在情感层面带来的新鲜感。
层级架构:以内容为核心
Liquid Glass 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是“功能叠层”。它将交互元素(如控制中心、导航栏)作为独立的功能层,悬浮于应用内容之上 。这种设计旨在在不分散用户注意力的前提下,通过清晰的层级区分,将最核心的内容置于视觉中心。
这种“内容至上”的设计理念是苹果长期以来“硬件、软件与内容和谐统一”哲学的新体现 。通过在视觉上将内容置于最前方,Liquid Glass 模糊了软件界面与内容之间的界限,使整个设备的使用体验更具沉浸感。开发者指南也强调,应避免过度使用或堆叠玻璃元素,以保持界面层级清晰,防止杂乱 。这表明 Liquid Glass 并非任性而为的风格,而是一个有着严格规则和考量的设计系统。
溯源与演进:从玻璃拟态到液态玻璃的质变
为了理解 Liquid Glass 的真正价值,有必要将其置于UI设计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并将其与此前的流行趋势进行对比。
历史承接:玻璃拟态(Glassmorphism)的兴起与局限
在 Liquid Glass 之前,一种名为“玻璃拟态”(Glassmorphism)的设计趋势在2020年左右兴起并受到设计师的广泛欢迎 。它被视为对扁平化的“软化”和对拟物化的“回归” ,其核心特征是半透明的磨砂背景、微妙的边框和阴影,通常被用于卡片式布局中,营造出一种浮动感 。这一趋势在 macOS Big Sur 等系统中得到了部分应用 。
然而,Glassmorphism 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静态的模糊效果,例如在网页设计中广泛使用的CSS backdrop-filter: blur()
属性 。这种技术虽然可以创造出美观的半透明效果,但它缺乏动态性、流动性和物理真实感,其效果在不同背景下也无法动态调整。
质的飞跃:液态玻璃的“物理拟真”
Liquid Glass 带来的,是一场质的飞跃。它不仅仅是静态的模糊,而是利用强大的硬件性能和实时渲染技术,实现了“物理上精确的折射和折射”(physically accurate lensing and refraction) 。这种新材质能够对光线、运动和用户环境做出实时响应,使得数字元素感觉就像真实的物理材质,从而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愉悦感 。
技术驱动的鸿沟
实现这一质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对于苹果生态的开发者而言,苹果通过全新的API(例如glassEffect
修饰符)降低了门槛,让开发者可以轻松构建自定的 Liquid Glass 元素 。但对于更通用的网页设计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
CSS
backdrop-filter
: 这是实现 Glassmorphism 的主要技术,但它仅能提供简单的模糊效果,无法实现 Liquid Glass 的复杂变形、光线折射和对运动的实时响应 。SVG 过滤器
<feDisplacementMap>
: 这是一个更高级的网页技术,可以通过创建位移图(displacement map)来模拟折射和扭曲效果 。其原理是通过读取位移图的颜色通道值来控制像素的移动,从而产生扭曲效果 。
尽管有这些技术,但网页上的实现仍然面临巨大挑战。SVG方法复杂、性能开销大,且浏览器兼容性差(例如,SVG与backdrop-filter
的结合在除Chromium内核的浏览器外都难以稳定工作) 。这表明,Liquid Glass 在技术上并非简单的 CSS 技巧,而是苹果在软硬件结合上的独有优势。
下表通过直观的对比,清晰地展示了 Liquid Glass 并非简单的 Glassmorphism 2.0,而是在技术、设计目标和用户体验层面都有本质飞跃的全新模式。
特征维度 | Glassmorphism(玻璃拟态) | Liquid Glass(液态玻璃) |
物理拟真度 | 视觉效果(静态、简单) | 高度物理拟真(实时折射、反射) |
动态性 | 低(仅部分交互) | 高(动态变形、实时响应) |
核心技术 | CSS/JS ( | 专有API/实时渲染技术 |
应用范围 | 通用网页、部分UI | 苹果旗下所有操作系统 |
设计目标 | 美化、软化扁平化 | 统一、沉浸、内容聚焦、功能性 |
导出到 Google 表格
用户体验的两面性:沉浸与争议
Liquid Glass 设计所带来的影响是多维的,它在为用户提供愉悦体验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优点深度剖析:“有趣、奇妙、赏心悦目”
Liquid Glass 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它为日常交互注入了“愉悦感”和“探索欲” 。许多用户反馈称,新设计“新鲜”、“活泼”且“赏心悦目” 。一些形象化的描述,如“有光泽的软糖”或“果冻” ,恰恰说明了这种设计在情感层面的成功。它将原本单调的点击和滑动转变为一种“有质感的”体验,让界面“重新变得可口” ,为用户提供了视觉上的“小确幸”。
这种设计还被视为一种对未来界面的展望。一位用户评论道,Liquid Glass 让人感觉这是“通向全息显示的第一步” ,预示着数字世界将向更具三维、物理感的方向发展。
缺点与挑战:风格还是实质?
尽管Liquid Glass广受赞誉,但它也面临着争议。部分用户和设计师认为这种设计“风格胜于实质” ,其华丽的视觉效果可能会分散用户对核心内容的注意力 。
可读性与可用性: 在低对比度环境下,例如在明亮的阳光下,半透明的界面可能会导致文本难以阅读 。一位用户抱怨,新设计让锁屏时间“更难阅读” 。
性能与电池: 实时渲染和动态效果会持续消耗更多的处理能力和电池电量 。部分用户在旧设备上或长期使用后可能会感受到续航和性能的轻微变化 。
学习曲线与一致性: 也有用户指出,某些元素(如Safari导航栏)的动态隐藏,可能导致“发现性下降”和“需要更多点击” 。此外,由于第三方应用尚未全面适配,导致用户在不同应用间会感受到风格的不一致性 。
苹果的解决方案与可访问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苹果在设计和工程层面都做出了深思熟虑的考量。在可访问性设置中,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减少透明度”和“减少动态效果”,从而根据自身需求调整界面,确保可用性 。这表明,Liquid Glass 并非一种强制性的风格,而是为用户提供了选择。
同时,苹果也为开发者提供了详细的设计和开发指南。例如,官方建议避免堆叠玻璃元素,在透明变体上使用调暗层以确保可读性 。这些指南将 Liquid Glass 从一个单纯的视觉效果,提升为一个有着严格规则和工程考量的设计系统,以确保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不牺牲核心的可用性。
下表总结了 Liquid Glass Design 的优缺点及用户反馈,呈现了这种设计模式在用户心中的复杂形象。
维度 | 优点 | 缺点 |
设计特性 | 视觉吸引力、交互趣味性、深度与质感、跨平台统一性 | 可读性挑战、性能与续航影响、学习曲线、适配问题 |
用户反馈(正面) | “新鲜、活泼、赏心悦目” | “廉价感,像山寨品牌” |
用户反馈(负面) | “一种对全息显示未来的展望” | “风格胜于实质,可读性差” |
行业外溢效应与未来展望
Liquid Glass 的影响绝不仅限于苹果的生态系统。它作为一种强大的设计理念,其美学已迅速渗透到更广阔的数字领域,成为引领新一轮设计风潮的重要力量。
行业外溢效应:引领风潮
Liquid Glass 的美学理念已超越其作为苹果专有设计语言的身份。在Dribbble和Mockplus等全球设计社区中,涌现出大量以 Liquid Glass 为灵感的网页和应用概念 。设计师们正在将其应用于各种场景,如食品网站、智能家居界面、金融应用甚至AI助手界面 。这证明了 Liquid Glass 美学理念的普适性和强大吸引力,使其成为独立于平台的通用设计趋势。这些实践案例不仅限于静态效果,还包括带有液体动画和3D效果的加载界面 ,显示了设计界对其动态潜力的积极探索。
宏观趋势中的重要一环
Liquid Glass 的出现并非孤立事件,它与2025年及未来UI/UX设计趋势中的多个宏观趋势高度契合 。它正是这些宏观趋势在苹果平台上的具体实践。
有机形态与流体动画: Liquid Glass 的“流体”特性与当下流行的“有机形态”(Organic Shapes)趋势高度契合。这一趋势旨在摆脱传统的几何结构和僵硬的网格,回归自然、自由、非对称的曲线和形态 。通过使用波浪、斑点和抽象曲线等自然元素,设计旨在创造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的数字体验 。Liquid Glass 的动态变形和圆润轮廓,正是这一趋势在交互和动态上的最佳实践,它使得界面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从极简到表达: Liquid Glass 是设计界从“功能至上”的极简主义转向“人本情感”的“表达主义”的体现 。它与“大型排版”(Big Typography)和“动效设计”(Motion Design)等趋势共同构成了“后扁平化”时代,旨在通过丰富的视觉和动态元素,创造更具个性、更引人入胜的数字空间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扁平化和极简主义洗礼后,Liquid Glass 正是这种用户渴望更有趣、更有个性、更具温度和物理感数字体验的宏观转向的集中反映。
结语:展望未来
Liquid Glass Design 绝不仅仅是一个华丽的界面。它预示着一个全新的设计时代:在这个时代,硬件、软件和内容不再是独立的,而是无缝融合的;界面不再是静态的画布,而是能够与物理世界的光影、用户的行为动态共舞的“流体”。
Liquid Glass 的出现,既是用户对“审美愉悦”和“物理质感”需求的反映,也是苹果强大的硬件性能和VisionOS技术积累的必然产物。它证明了只有当技术突破到能够轻松驾驭复杂的实时渲染时,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回归物理世界的“高级拟物化”。因此,Liquid Glass 不仅是风格上的创新,更是技术进步引领设计变革的典范。它代表了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的一次反向探索,用代码和算力,去重现真实世界的美妙质感与流动,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纪元。